自2009年溫哥華引入後巷屋項目以來,這一新事物就向世界展示了其強大的生命力。 在過去的十年中,後巷屋一直受到支持,反對和懷疑。 但,無論如何,到2019年初為止,整個溫哥華市已經建造了近4,000套各種規格的後巷屋。讓我們羅列一些數據來總體把握一下溫哥華後巷屋市場狀況。
溫哥華後巷屋市場基礎數據:
- 90%的後巷屋來自於房屋新建項目
- 45%的房屋新建項目會同時起後巷屋
- 單層後巷屋佔全部後巷屋的10%
- 60%的後巷屋擁有1個停車位; 40%的後巷屋超過1個停車位
- 2016年和2017年每年頒發500多份後巷屋建築許可
十年前的後巷屋,宛如帶著板兒剛進大觀園的劉姥姥,縮手縮腳,諸多掣肘,若干限制;而今的後巷屋,早已成了溫村的常客,曲徑通幽,輕車熟路,嬉笑怒罵皆成文章。最新的進展就是放飛思想(身體),抬頭挺胸,器宇軒昂地“做人”:1.5層從20呎的限高增加到最高22呎即6.7米,1層則從最高15呎增加到17呎。
後巷屋的話題說到底是一個生存環境、人與自然、社會、人與人關係的話題。從誕生伊始,就注定了其擔當的厚重與路徑的曲折。